返回首页

免收农业税是谁的功劳

来源:www.12366taxvip.com   时间:2023-03-24 20:34   点击:200  编辑:admin   手机版

免收农业税是谁的功劳

刘明祖

一、什么是农业税?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面值80分的纪念邮票,名字叫做《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庆祝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

二、取消农业税是谁提出的?

刘明祖是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十五次、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大会代表。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他提出了对全国13个重点产粮大省的农业税,分三年全部免除的建议。会后,中央不仅采纳了这个意见,还决定对黑龙江、吉林两省在一年内全部免除农业税。 2004年,党中央通过“一号文件”的宏皮形式,宣布农村新政策: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烟叶以外的农林特产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对农民的补贴范围。 2006年,提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了农业税。

三、农业税的特点是什么?

1、以农业收入为征税对象;

2、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

3、实行两种方式征收;

4、实行由国家统一控制下的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5、地方政府具有相对较多的管理自主权。

四、取消农业税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农业税收为春秋时期(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汉代叫“租赋”,唐朝称“租庸调”,有段时期叫“田赋”;期间在历朝对税制多次进行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未停止征收农业税。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国,农业税收一直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国库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收。从现代意义来看,农业税一直被农民称为“皇粮国税”,尽管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困扰中国大陆,但农民一直认为纳税是一种义务,对农业税未有对抗心理。到2005年废止农业税止共计实行了整整2600年。

1958年6月3日颁布《农业税条例》。

1983年开始,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年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牧区省份则根据授权开征牧业税;农业税制实际包括农业税、农业指链特产税和牧业税等三种形式。

2000年起从安徽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到2003年在中国大陆全境铺开,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2004年开始,取消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取消农业税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实行良种补贴和对购买大型农机具户的农户给予补贴;吉林、黑龙江8个省份全部或部分免征了农业税,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三个百分点,其它地方降低农业税税率一个百分点。

2005年上半年,中国22个省免征农业税;2005年年底28个省区市及河北、山东、云南三省的210个县(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50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税所占比例已大幅下降。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可以说是财政的重要支柱。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蔽逗差至1%。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由此看来,取消农业税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很显然是刘明祖,取消农业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才得以取消。取消农业税可以让农民们的负担减少,从而提升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城乡差距的缩小,还会促使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并有助于全社会的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第十五条 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

(一)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二)避孕药品和用具;

(三)古旧图书;

(四)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五)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六)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七)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除前款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从财政学的角度理解取消农业税、免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征收社会保险税

中国“三农”问题政策的发展

2003年12月30日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签署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是17年后竖竖竖中央再次把农业提到了“一号文件”的位置,而且其成效也时非常明显的。

2005年01月28日在北京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会议上与会的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官员,共同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讨论稿)》。28日、29日讨论的2005年《意见》讨论稿,则再次把“三农”提到了2005年中央工作的首要位置。

十六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而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则有了更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关专家指出,此次明确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正是以胡锦涛讲话为出发点的。

5.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民负担过重,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全面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步伐,逐步实现基层政府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等供给由农民提供为主向政府投入为主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是缓减农村社会矛盾的需要。以往的经验证明,在农业税存在的情况下,因为农民社会在结构上的缺陷,地方政府事实上向农民征收过多的税费,而中央政府常常无法对地方政府实行节制,农民产生了极大抱怨,也引发政令不统一的危机。干脆取消农业税,不失为一个釜底抽薪之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6.总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纤渣的大事。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50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所占比例已大幅下降。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可以说是财政的重要支柱。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到2005年,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已达28个,其余河北、山东、云南三省也有相当比例的县(市)免征农业税,全国剩下的农业税及附加只有约15亿元,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3万亿元的0.05%。因此,取消农业税,对全国财政减收的影响微乎其微。未余大雨绸缪,我国已经对“后农业税时代”的财政作出相应安排:按照现行体制和政策,农业税为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实际上,在农业税开始免征点的2004年,为了弥补减免农业税导致的地方财政减收因素,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达216.6亿元,2005年则在上年基础上新增加转移支付140亿元。专家表示,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已完全能够全面取消农业税提供财力保证。国家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在计划经济年代,可以说是农业向工业提供支持、农村为城市做贡献的一种必需,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已经取代计划经济,继续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就不再是一种必需了。以各地尚未开始免征农业税的2003年为统计标本,如果当年全国免征农业税,财政顶多少收入400亿元,国家财政这几年增长较快,2005年预计将突破3万亿元,免征400亿元农业税根本就不算什么。假如仍然斤斤计较于那400亿不惜耗费几百上千亿的征收成本,实在是得不偿失之至。提前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积极信号。它说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是可以而且必须尽快予以解决的;努力克服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前两种其实 就是一个政府转移支付的途径,使人民手中派轮粗的可支尘镇配收入增多,后一种是因为人们使用钱有个预防性动机,如果有很好的未来保障我们就不需要为以桐手后的不确定性进行大量储蓄,而加大消费,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经济流动周期。 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比如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都是为了起这样一个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